首 页 单位介绍 研究资讯 健康驿站 创新文化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首 页 >> 健康驿站 >> 健康知识 >> 三伏天里话“贴敷”
三伏天里话“贴敷”
作者:相山区生物技术研究所  发布时间:2008-03-07 10:01:51  文章来源:原创  点击数:2501

 

三伏天里话“贴敷”

 

 

    中医常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眼下骄阳渐起,三伏将至,又快到了冬病夏治的最佳时期,贴敷疗法将被广大市民广泛关注。

贴敷疗法有哪些优势

   1.疗效确切,副作用少

     贴敷疗法,药物经皮肤吸收较快地渗入血液之中,作用于全身并在血液中保持较稳定的浓度,小儿皮肤娇嫩,更易吸收,故其用药疗效比较确切;贴敷疗法吸收的药物极少通过肝脏,可免遭破坏;贴敷给药不经消化道,也就避免了药物对胃肠的刺激作用,以及由此所致的一些不良反应;同时,还能避免消化酶、消化液对药物的破坏,从而可以使药物保持更多的有效成分,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

简廉易行,易于接受

      贴敷疗法又具有费用低廉,节省药材,简便易行,疗效确切,安全可靠,无副作用,而且随时随地都可使用,为病人所乐于接受等优点。如在运用中医中药治疗昏迷口噤不开的急重危症或食入即吐的胃肠病,敷脐疗法就是值得重视的给药途径之一。对于婴幼儿患者来说,贴敷疗法尤为适宜,因该疗法可免除打针吃药之苦,解决了家长最感头痛的问题。

贴敷疗法为什么能治病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药物完全可从皮肤吸收而发挥治疗作用。贴敷疗法的作用机理比较复杂,既有药物的直接或间接作用,又有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贴敷后,中药可通过皮肤的吸收,经脉的循行,直达病所,或输布于全身,从而使经络疏通,气血流畅,脏腑安和,阴平阳秘。同时药物贴敷后,穴位受到一定的刺激,通过经络调整也起一定的治疗作用。再者,贴敷多采用芳香透络,气味俱厚,祛毒拔邪之品,芳香化浊,醒脾透络而使邪有出路。此外,贴敷后散出芳香药味,通过鼻窍吸入肺,由肺脏吐故纳新而使药物的气味随血液循环而输布于全身。从现代医药学观点来看,药物贴敷后,透过表皮细胞间隙并经皮肤本身的吸收作用,使之进入人体血液循环起到治疗作用。此外,还可能是通过神经——体液的作用而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功能,从而改善各组织器官的活动,促使机体恢复正常,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贴敷疗法适用于哪些病证

      贴敷疗法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原则的。贴敷疗法是在辨证的前提下,根据病证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施治的。 贴敷疗法适用的儿科病种主要有体虚易感冒、咳嗽、哮喘,厌食,腹胀,腮腺炎,疳证、遗尿,夜啼、汗证,疝气、脐部疾患等。 贴敷疗法应用虽广,但并非万能,而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对某些较单纯的疾病或疾病的某一阶段,可以起到主要治疗作用而无需内服药。对某些较复杂的急慢性疾病,也可针对其某些突出的症状对症治疗,防止病情发展。有些疾病在使用内服药或其他疗法的同时,适当配合使用贴敷疗法,作为辅助治疗手段,有内外协同作用,可以加速疾病的治愈过程或防止疾病的复发。

 如何使用贴敷疗法

       贴敷前,应用温开水将局部洗净擦干,或用酒精棉球擦净。在第2次涂药前,需用消毒干棉球蘸上温开水或各种植物油,或石蜡油轻轻揩去第1次所涂敷的药物,擦干后再涂上药膏,切不可用汽油或肥皂等有刺激性物品擦洗。 药物贴敷时间及疗程视疾病与贴敷部位而定。如敷脐,一般都是15天换药1次,有些药粉气味俱厚,不需水、酒或药汁调敷,直接将药粉填脐者,也可510天换药1次。至于敷脐疗法的疗程,急性病多为35天,慢性病多为510天,两个疗程之间休息35天。伏贴每次敷药23小时,共三次。

贴敷疗法的注意事项

      贴敷疗法是将药敷于皮肤表面穴位,可以随时观察病人适应和耐受情况,若有副作用可随时停用,不会象内服药那样如有不对症,发生副作用时难于处理。使用贴敷疗法,只要辨证准确,施治得当,操作细心,般说来比较安全稳妥。但如工作不仔细,方法掌握不当,也会发生问题。因此,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贴药后不要过分活动以免药物移动脱落。个别病人有时局部起小水泡,一般不做处理,但需预防感染,保持皮肤干燥、清洁。必要时来医院门诊诊治。

  2.贴敷前,要详细询问病史,对胶布过敏者,可改用肤疾宁、皮炎膏或用绷带固定等其他封固方法。

  3.贴药后,应随时注意药物的过敏反应,一旦出现过敏现象,应立即停用,并予以及时处理。

  4.小儿使用贴敷疗法时,要注意做好护理,防止小儿将药抓掉或抓破皮肤。由于小儿皮肤娇嫩,贴药时间可适当缩短。

  5.应掌握剧毒及峻烈药物的使用方法,严禁入口,用后宜妥善处理。

  6. 贴药后当禁食生冷、肥甘、厚味、海鲜及辛辣刺激之品。

                                                        作者:  王孟清教授

 


 
Copyright by ahkxsw.com 2006~2009 皖ICP备16002265号-1

皖公网安备 34060002030460号


安徽淮北市相山区生物技术研究所 办公电话:0561-3897989、3897990 传真:0561—3897991